童装行业 谁能撼动这片千亿级市场?
全面二胎政策施行以来,出生人口数量不及预期,民众的“生娃”意愿并未高涨,中国童装市场却越来越热闹。
随着成人市场逐渐饱和,众多服装品牌“童”心未泯,包括森马、海澜之家、太平鸟、美特斯邦威、安踏、李宁在内众多服饰品牌,通过创立子品牌或并购等方式,加入童装市场争夺战。纷纷将目光锁定在童装领域,试图抢占行业内最后一块未被完全瓜分的市场。
中投顾问发布的《2017-2021年中国童装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,2017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为1597亿元,预计五年内(2017-2021)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.05%,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77亿元。
究其原因,虽然生娃意愿不高,但新生代父母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的提升,正带动着童装市场的高速成长。而在行业热闹的同时,预示着变数即将发生。在多元化的混战格局之下,谁将成功切走一块大蛋糕?
童装市场的受众主要是0-16岁年龄段人群,按价格划分为高端、中端和低端市场。高端市场长期由国际品牌主导,国内缺乏知名大牌。低端市场则是数量众多的低知名度品牌或无品牌服饰。
以市场热度初现的2015年为例,中国童装零售量为23.15亿件,童装市场规模达到1372亿元,其中,高端童装零售规模仅为144亿元。整体产品层次以中低端为主,高端需求未得到充分释放。澳博体育app
因此,市场份额呈现分散化特征,单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限。中投顾问的报告显示,国内童装前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总和为11.3%。
“高端童装行业还没有形成强势领导品牌,市场集中度比较低,童装行业已然成为我国服装业的最后一块蛋糕,谁都有可能成为童装市场的领导者,”
越来越多大牌或成衣品牌抢滩市场,行业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或生产能力上,品牌商们还将在产品设计、市场推广和渠道扩张等层面迎来全方位的挑战。
早期,父母购买童装多注重实用性,甚至选择大号衣服以应付快速长高的孩子。随着家庭收入提高,新生代父母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。消费需求从满足基本生活转变为更多元化——追求时尚和科技感,渴望优质门店体验,满足小孩好奇心。
此外,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,2017年全球时尚行业规模同比增长4%至1.7万亿美元,其中,童装销售额增长6.2%达1600亿美元,占据总份额近10%。
各大品牌为抢占市场,花招迭出,热衷于亲子互动营销。巴拉巴拉曾在周年庆上推出涂鸦大赛,以服装礼包作为奖品,调动消费者的参与度。
安踏儿童的亲子玩法更取巧,在2017年推出了自主IP“顽运会”,“顽运会”项目针对5-10岁儿童打造,包含专业运动、趣味体验和儿童体质测验,定位儿童专属运动会。
在产品和营销之外,终端是童装品牌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关键环节。目前,大部分品牌的线下渠道以百货商场、专卖店和多品牌集合店为主,随着新生代父母的线上购物习惯在婴童消费领域渗透,电商同样是销售主力。
由于儿童体验式消费需求的特殊性,线下布局很重要。业界普遍认为,100平方米以上的童装是大店,超过300平方米可视为旗舰店。早期,童装大店较为少见,面积大多在50平方米以内,一般位于次商圈。
近年来,这样的终端格局悄然改变。国内大型购物商场纷纷扩大儿童招商区域,甚至单独一层作为儿童区,亲子业态趋势明显,童装逐渐摆脱在百货商场的局限性。
商业设计链专家杜夏认为,“在国内市场,消费者判断品牌是否具备实力的依据很简单,就是通过看得见的终端店铺对品牌进行评价。通过大店树立形象,这是业界共识。”
目前,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三亿,消费群极其庞大。智研咨询发布的《中国童装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,2013年至2017年,国内童装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9.68%,增速领先于男装与女装。
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,国内童装行业天花板远远未到——2017年,日、美、英三国的人均童装消费支出分别为57.8、98.2和117.4美元,中国仅为19.2美元。长期来看,国内童装消费支出有很大提升空间,从需求端利好童装企业。
随着行业从粗放式向规模化、精细化转型,中国童装市场将走向成熟,品牌化趋势会更加明显。
但在市场红利之下,童装行业亦面临挑战。业内人士认为,产品同质化严重,是目前国内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。除了成人装延伸出来一些有特定风格的童装,或专门针对某年龄段的服饰之外,大部分品牌形象并不突出。
因此,市场竞争压力将加速童装市场的深度细分,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和优势,是品牌形成差异化的关键。
随着众多资本进入,昔日的市场“蓝海”已经一片“红”,单靠市场红利获得持续发展早已不现实。当精细化生产和销售流程成为标配,混战已久的童装行业进入洗牌期,弱势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出局,只有真正“强大”的品牌才能留下来。